在高质量发展与“双碳”目标背景下,压缩空气作为“工业领域第四大能源”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节能标准的升级,不仅是纸面上的“门槛提高”,更意味着产业实践对能效与系统优化能力提出了实打实的挑战。
2025年5月30日,《压缩空气站能源绩效评价》正式发布,这是中国首个对压缩空气站整体运行能效作出明确评价分级的国家标准,远高于此前行业参考的团体标准。
在此新标实施前夕,复盛集团对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3号空压站进行节能改造与能效检测,并率先通过该GB/T 45785-2025标准检测及认证,成为全国首个获得国家标准“1级能效”等级的压缩空气站。
这不仅是一份检测证书,更是一张承载专业能力、系统优化与行业担当的“节能答卷”。


从团标到国标:技术更加可靠、适应性更广、公信力更强
新国标将空压系统视为一个整体工程,从供气流量、压力露点、单耗、电机控制方式、干燥与后处理等维度综合考察系统性能。用业内的话说,“不是机器达标就算数,而是整站达标才是真的节能。”而在此次复盛主导的节能改造中,整个系统的升级正是针对新国标“系统视角”进行的全方位响应。

舟山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的3号空压站原系统自2007年运行至今,历经18年仍稳定运行,但设备能效下滑,加上配置微气耗压缩热吸干机,系统整体能耗已明显偏高。复盛此次节能改造以“充分利旧,进行低改动、高收益”为原则,对核心设备和关键流程进行了重构优化。
将离心式空压机进行再造,结合优化后的工况重新匹配机组性能曲线,替换全新高效叶轮,实现在装机功率不变的前提下,将排气量从150m³/min提升至170m³/min,同时,原本采用微气耗压缩热吸干机,再生时耗气大、压损大等问题,也被替换成新一代零气耗压缩热吸干机,低耗功、低压降、低露点节能性设备,大幅降低了系统运行过程中的隐性能耗。除此之外,又通过重新匹配后处理设备与系统控制逻辑,使整个压缩空气系统达到了更精细的调度能力与更高效的供气稳定性。

技术数据,不止写在纸上
据检测报告(检测时间:2025年6月20日至21日)显示:

通过项目改造,该空气站用电单耗下降25%,大大提升空压系统效率。这组数据不仅意味着每立方米压缩空气的电费在下降,更意味着企业在维持产能基础上的碳排、运维成本、系统寿命都得到实质性优化,而这些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长期价值。

设备再造与系统节能升级完成后,透过用户EMS能源管理系统显示,改造后总功率降低665kW。年节电量约532万度;年节约电费400万元,在为企业提供绿色制造竞争力方面效果显著。
不止“首个”,更是“样板”
一级能效是如今行业检测标准的终点,但对复盛来说,这只是新阶段的开篇。

在压缩空气领域深耕近百年的复盛,一直在推动空压系统从单机效率走向“站级协同优化、系统智能控制、全生命周期管理”的解决方案体系。这次舟山项目,不是单个用户的节能项目,更是复盛对行业的技术答复:“什么叫真正符合国标的新一代空压站。”
节能从不是口号,而是精算后的效率。一级能效不该只是少数站的荣誉,而应成为多数厂的新起点。复盛将以这座标杆空压站为引,为加速工业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继续奋斗。
参与评论
共收到条评论